作者:刘金禄
12月7日,滨州市政府公布实施了《滨州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的基础测绘工作十项重点工程。
一是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全市三等水准控制网以及C级GPS控制网改造、复测,新建GPS连续运行参考站两座,建立滨州市域±2厘米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强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SDCORS)的推广应用,全面完成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工程,保障测量标志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二是遥感影像获取工程。获取全市域范围内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一次,获取全市域范围0.5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两次,获取城市规划区0.1米分辨率数码航空影像一次,获取市城区及邹平、博兴县城及周边区域1203平方千米1:8000 0.2米分辨率航空摄影一次。三是“数字滨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2012年完成“数字滨州”二期工程,完成市级基础数据库更新入库,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部门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公共平台框架要素数据库的联动更新,滨城区、博兴、邹平航空摄影及DLG、DOM数据采集和更新,开展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和县级公共平台的推广应用。在规划期末完成全部县级公共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互联互通、服务聚合、地理信息和专题信息协同服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数字滨州”全覆盖。搭建起滨州市公众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市县级节点,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四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数据采集的方式对市城区1:500数字线划图进行更新,利用0.2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完成市城区及县域规划区、建制镇驻地1:20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修测、补测,实现全市域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的全覆盖、多尺度和动态更新,“十二五”期间,整合现有管线数据,形成一套完整、权威的滨州市地下管线数据,每年更新1:500数字地形图的同时更新地下管网数据库,结合数字线划图更新,采集更新地名/地址数据。五是海洋测绘工程。结合国家927工程,建设海岸带地理信息数据库。采集水准零米线向陆地延伸约3公里范围的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5米格网的数字地表模型(DSM),编辑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数字线划图(DLG)的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等信息。建立水下地形数据库,采集水准零米线向海域延伸约5公里,大约1200平方公里测线的水下地形数据。建立完整的陆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为全市发展海洋经济、处理海上突发事故灾难提供测绘服务保障。六是建立测绘成果网络化分发服务系统。实现测绘成果目录发布,测绘成果管理、测绘成果分发、测绘成果统计分析和测绘成果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提高成果容灾能力。七是地理市情监测工程。实施好滨州市地表沉降监测,采用水准测量、GPS控制网相结合的立体监测模式。计划建立30个点的GPS地表沉降观测网,依托地表沉降监测网,每年枯水期和丰水期各观测两次,及时准确的获取监测点位高程信息,掌握地表沉降变化情况。加强海水侵蚀监测,对海水侵蚀区域(特别是北海新区)不同时相的2.5米分辨率的卫星正射影像进行分析和对比,全面掌握海水侵蚀的程度和变化面积,并将海水侵蚀监测成果制作相关图集,发放各相关部门,形成服务能力。八是地图保障工程。“十二五”期间,编制滨州市综合地图集、行政区划系列挂图、滨州市城区图,满足政府科学决策以及社会公众出行、旅游、购物等日常生活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九是新农村建设测绘服务保障工程。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测绘保障力度,及时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对测绘的需求,开展村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研发村庄整体改造、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流转、农村服务网络建设等专题系统,编制适应三农发展需求的地图公众产品,实现“一乡一图”或“一村一图”,主动做好涉农工程测绘,建立乡村测绘保障体系,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管理决策提供用图服务。十是测绘应急保障工程。制定《滨州市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建立应急保障机制,依托“数字滨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应急信息的快速整合和共享应用,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数据保障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