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刚
测绘官兵在神仙湾哨所测量。
7月27日清晨,西昌卫星发射场暴雨如注,雷电交加。就在雷暴停歇的间隙,一枚“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把我国第9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送入太空轨道。为这次发射提供精确测量保障的就是总参第一测绘大队官兵……
走进第一测绘大队党委会议室,打开一帧实时显示全大队野外作业情况的巨大电子地图,这个大队遍布神州大地东西南北的数十个作业组紧张作业情况一目了然:
——不顾频频造访的热带风暴和汹涌的波涛,官兵们为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登上一座又一座无人岛礁,精益求精地进行着海上测量;
——翻越崇山峻岭,在环境恶劣的无人区、在山高林茂的隐秘地带,作业组背负各种仪器,默默地为新型武器试验开展测量工作;
——搭载航测飞机,忍受长时间航行颠簸和疲劳,官兵们穿云破雾,精确测量一片又一片区域,为加速构建对国防、经济均有重要意义的国家航空重力网填补着空白……
自198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以来,这个大队先后36次挺进戈壁沙漠、27次登上雪域高原、24次征战草原沼泽,为我军信息化战场建设、尖端武器试验、航天航空发射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提供高精度测绘保障,成功破解了100多个制约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测绘保障难题。
在我军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支英雄的部队再次把奋斗的标杆插向我军信息化建设“奔涌的潮头”。
精定基准——
为构建国家新型坐标体系勇闯禁区
2008年7月1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正式启用。这意味着:我国从此拥有了自主建立的三维高精度空间控制基准,不仅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使我军信息化战场建设、作战指挥、战备训练、武器装备试验和其他军事行动具备了全球统一的高精度坐标框架。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饱含了第一测绘大队官兵的心血和汗水。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军事变革飞速发展,我军以往使用的几种不同大地坐标系,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尖端武器试验要求,大队和其他测绘部队共同承担起建立新型空间坐标系统的重大任务。他们先后组织数以千计的兵力登雪域高原,闯生命禁区。卫星大地测量队队长张海忠的经历是他们艰辛奋斗的缩影。15年前,他从测绘学院毕业刚到大队报到,就被安排进藏完成新型空间坐标系统的一、二级网的测量任务。从青藏线进、川藏线出,一干就是大半年。其间,他们翻唐古拉山、过沱沱河,一直测到珠峰脚下。最危险最困难的一次行动是,为能在预定时间赶到新的测点与其他点位同时开机,他们顶着风雪,忍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连续行军9天9夜,终于在预定开机时间之前爬上山顶。而后,他又和战友在山顶连续工作了4天4夜。从那时至今的15年中,他已两进西藏、四进新疆。
在这个大队官兵心中,使命高于一切,为了完成军事测绘的神圣使命,他们可以舍弃任何个人利益。赵攀,一个已经在野外摸爬滚打25个年头、被战友亲切称为“老攀”的“老测绘”,今年初接到组织上安排他转业的通知。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忙个人的事,而是大队将要在新疆和东南沿海完成被列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点位的卫星测量任务。队里人手紧张,新同志又多。他毅然向组织提出,在转业前最后一次带领作业组进疆完成测量任务。即将告别军旅的赵攀,又和战友们连续在新疆奋战80天,高精度高质量完成了数十个点位的卫星测量任务。
精测战场——
为加快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默默奉献
这是一次重要的新型武器发射试验任务。
担负测绘保障任务的中队长张健带领作业组连续紧张工作5天5夜,圆满完成任务。正当他们满怀喜悦将精心测量的数据提供给有关方面,准备回撤之时,一个意外消息传来:有关方面提供的“源数据”有误,这意味着几天来,他们根据“源数据”测量的所有数据都需要重新进行测量计算,而此时距新武器发射的时间只有10个小时。按照常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数据测量和修正,几乎是不可能。然而,张健和他的战友深知这项试验对于国防建设和打赢未来战争的重大意义,面对挑战,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凭借精良的技术,用最快速度重新勘察发射场地、制订测量方案、架仪器、布导线、标射向……一次定位成功,当他们把重新测量的高精度数据再次递交给指挥部时,距离新武器的发射仅有42分钟。撤离途中,他们收到消息:发射圆满成功,新武器精确命中目标。
成功的发射、精准的打击效果,让试验场一片沸腾。望着欢庆的人们,已在试验场辛勤施测达两个月之久的大地工程测量队技术室主任、工程师付崇伟和作业组的战友,默默地收拾起行装准备返回部队。这时,传来紧急通知:暂缓离开,原地待命。付崇伟心中一惊:莫非完成任务过程中有什么差错?忐忑之中,一名参谋匆匆赶到说,有几位首长要见你们。走进招待所,几位满身尘土的普通测绘兵吃惊地睁大眼睛,接见他们的竟是军委总部首长……一番话语更让他们热血沸腾:你们辛苦了!只有测得准,才能瞄得准、打得准!话虽简短,却充分肯定了军事测绘对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特殊作用。
在这个大队队史馆内,陈列着一个普通的军用水壶,这是士官万长林的遗物,它记录了官兵们不惜以生命来推动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感人精神。万长林是这个大队物理测量队的一名士官、代理中队长。2004年,他奉命带领作业组赴西北某深山区执行某新装备部队作战阵地测量任务。时至金秋,已在峰峦耸立、林密沟深的作业区连续工作了4个多月的万长林,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眩晕、呕吐。为了不影响任务完成,他瞒着战友买来中药晚上熬好灌在水壶里,每天照常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翻山越岭,病情发作时,就喝几口中药……直至最后实在坚持不住,被领导强制送进医院,医生发现他身患白血病已到晚期。他走后,战友们整理作业统计发现:他在大队工作6年,平均每年执行野外作业任务长达9个月、近4万个小时。
这些年来,官兵们先后为众多型号的武器装备试验提供了高精度测绘保障,一次次出色完成了全军性战略演习测绘保障任务;为信息化战场建设提供了上百万组数据,完成了总行程120万公里军用导航电子地图的外业调查任务……
精标射向——
为引领“神舟”“嫦娥”飞天呕心沥血
如今,第一测绘大队官兵正在为做好“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发射准备忙碌着。从1995年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官兵们为这项伟大科学工程作出了特殊贡献。
大地工程测量队队长李长会,15年前从测绘学院一毕业就和战友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顶着漫天沙尘进行测量作业。从那时至今,他们几乎参加了从“神一”到“神七”发射的全部测量保障任务。为保障“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飞天,大队官兵的足迹遍及神州和世界几大洋,完成了数万个测点和上亿数据采集整理,形成立体多维的高精度测控基准。
在完成这项史无前例的保障任务过程中,大队官兵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核心最困难的工作是如何为遥控飞船的全球测控网提供统一的、高精度的基准。由于飞船发射场和各测控站(船)分布在祖国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广大区域,彼此相距遥远,既无法实现各点之间的大地联测,也无法按照常规的天文测量方法确定方位。为破解这一难题,大队组成由高级工程师王俊勤、陆银龙为首的攻关组,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大量的模拟试验,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工程测控网,使载人航天测控实现基准统一、精度提高,确保了“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跟踪测控和顺利回收。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出的“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研究和工程实现”科技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事测绘重大工程建设奖。
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一测绘大队保障任务也更加繁重:
嫦娥探月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又一伟大工程,从2002年起,他们先后派出大地工程测量、卫星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多个专业的官兵700余人次,奔赴7省16地区进行测量,为嫦娥探月工程的测控设备提供精确的基准数据;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正在加紧建设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从1996年至今,他们提供的精准测绘成果保障了北斗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近10多年来,他们为各种航天火箭、卫星发射提供测量保障,全部圆满完成任务。
精量寸土——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发展利益不辱使命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边境联测。
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一望无际,漫山遍野的木棉花如火如荼。然而,对于带队执行与南方某国边境联测任务的中队长严银江来说,美丽风景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在进入丛林的小路旁,一个警示牌赫然树立:“雷区!危险!禁入!”由于历史原因,在两国边境当时还有大量尚未排除的雷区。见此情景,为他们带路的边民再也不肯前行。但严银江懂得:边境联测直接关系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再危险也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他到寨子里租了两头牛,对战友说:跟着我,踩着牛蹄印走。就在他们小心翼翼摸索前行之际,突然一声巨响,一头牛被炸伤,另一头牛也吓得狂奔而逃。但测绘兵们并没有被吓倒,找回逃走的牛,又继续前进,终于穿越雷区,完成所有点位的测量任务。
这是一次充满惊险困难的海上测量。
迎着滔天巨浪,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一个又一个岛礁开展作业。2009年5月,物理大地测量队的官兵在队长邹雪平、教导员曹汉杰的带领下,搭乘国家有关部门船只执行南海海洋测量任务。南沙群岛、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此次测量对于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开发和建设南海具有重要意义。在长达数月的海上测量中,官兵们不仅要同台风、酷暑、晕船斗争,还得随时应对异国舰船跟踪骚扰。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包括永暑礁、华阳礁在内众多岛礁测量任务。
这是艰苦枯燥的航空重力测量。简陋的机舱、巨大的噪音、颠簸的气流,长时间的空中作业……对于航空重力测量中队中队长王应建和他的战友们来说,2011年是任务特别繁重的一年。他们要完成沿海13个测区的数千公里海岸线、数以千计的岛屿控制测量,作业量是去年的1.5倍。为此,他们已连续数月在南方海区,抓紧每一个可飞天气进行穿梭作业……
从组建之日起,这个大队官兵就把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自1991年以来,精确完成了中老、中缅、中蒙、中哈、中吉、中塔、中俄、中朝等国陆地边界勘测任务,还完成了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的众多岛礁的精确测定。
按照要求,边界测量控制点精度在20厘米之内就可以,但大队官兵自觉把精度控制在1厘米之内。他们说,领土边界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2009年7月,大队执行与某邻国的边界联测任务。然而,测量完成后,负责数据审核的高工田建波发现对方提供的数据与我方的数据有很大误差。他立即进行验证,经反复计算,确认我方数据完全没有问题。田建波马上通过有关部门与对方进行交涉,指出对方测量数据的误差。在科学的论证和精确的计算面前,对方终于承认错误,对数据作了修正。当人们称赞田建波作风严谨时,他只是淡淡一笑:这是测绘兵的责任,数据就是国家利益!
精绘蓝图——
为加快军事测绘向信息化转变立标探路
进入新世纪,如何跟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形势,在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的同时,加快军事测绘自身向信息化转变的步伐,成为大队党委和官兵思考的课题。在几任班子的接力推动下,一项项在军事测绘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的变革大刀阔斧地展开:
——经过三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出新型天文测量系统,改变了传统天文测量模式,功效提高了30倍,计时精度提高了1000倍。为破解影响我军数字化战场建设和精确打击能力提升的难题,大队与科研单位联手奋战,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完善了我军重力测量技术体系,更好地满足了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与此同时,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测量装备也陆续落户大队。
——为推动军事测绘从手工和机械化作业向信息化转型。由测量仪器、手持机、笔记本电脑组成的野外测量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如今已代替以往手记笔算。官兵野外测量,在采集数据的同时,轻点一下“回车”,就能完成过去“测一天、算一宿”的工作;大队与院校共同研发某型数据处理系统,使大地测量成果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过去需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要1个月,且能确保精度和质量。
——积极研制与现代测绘装备相适应的配套检测、维修保障器材,提高野战维修保障能力。他们还研发了测绘装备野战计量保障系统、野外测量车,提高作业效率。
据统计,全大队这些年先后完成科研项目48项、技术革新上百项,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发展和进步面前,这个大队党委和领导不但没有满足,反而有了更强烈的危机感。现任大队长李海、政委李红兵带领“英雄测绘大队”新一代传人精心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并付诸实施:
研制大队第一个野外测量指挥控制系统,借助卫星定位技术和网络对全大队复杂多样的野外测量作业进行实时高效的指挥和管理;
创立基于网络环境的测量生产与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和数据库建设,使全大队担负的所有航天发射试验测量保障实现全程的信息化管理;
建设集测量任务规划、质量检查、成果统计、装备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使全大队信息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当加快转变的尖兵
■本报评论员
英雄贵在与时俱进。当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测绘大队”称号的总参第一测绘大队官兵,面对加速发展的世界军事变革挑战,又一次站立奔涌的潮头,为全军部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树立了一根标杆。
这个英雄群体之所以能迈出新步伐,首先是他们在新形势面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关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到转变的前头,对全军各部队和广大官兵都是一场考验。“英雄测绘大队”官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盲目自满,而是清醒地看到了部队建设发展不与时俱进,过去的先进也可能变成后进甚至被淘汰。
这个英雄群体之所以能迈出新步伐,还在于他们有执着的创新追求和创新精神。他们积极引进和吸收世界军事测绘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军事测绘的现代化水平;他们不畏困难,大胆改革创新,破解了一系列军事测绘保障难题;他们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快自身军事测绘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他们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科技素质……这些不仅对我军军事测绘事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也为全军部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军正处在一个历史性转变时刻,需要有更多像“英雄测绘大队”这样的尖兵自觉走到前沿,为全军部队探路,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先进典型站到转变的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