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是由美国国防部主持研制以空中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该系统能为全球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利用GPS进行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可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由此使得GPS用户遍布全世界,目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测绘等领域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GPS的优势GPS定位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的测量技术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使经典的测量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了测绘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从而促进测绘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GPS定位技术有以下特点:1、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GPS测量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通视,这一大优点既可以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同时也使点位的选择变得甚为灵活。2.定位精度高。在小于50km 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到1×10-6-2×10-6,而在100-500km 的基线上可达10-6-10-7。3.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和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4.全天候作业。GPS观测工作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进行,一般也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GP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应用GPS快速静态定位能够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RTK、网络RTK 能满足地籍图测绘、界址点测量精度要求,常规差分GPS和事后差分GPS、广域差分GPS能满足土地动态监测的要求。根据国家土地局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网可布设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和边角网,一、二级小三角网(锁),一、二级导线网及相应等级的GPS网,并且各等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市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四等网中最近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及四等以下网最近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5cm。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地籍测量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全区的控制测量,它是测绘地籍图、制作宗地图的数据基础,而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主要是为满足土地权属范围的特征点即界址点服务。关于网点的密度,GPS地籍控制网可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分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两类。首级控制较大的测区,点的密度大致按城市三、四等边长要求定,加密网点密度相当于5″级小三角网或导线。对于中、小城镇的地籍控制,考虑到城市的长远规划和近期需求,布设四等网和5″级小三角网或导线。由于城镇地区界址点密度较大,故在保证网点的点位精度条件下,控制点密度力求增大到便于测定界址点,必要时在GPS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以便能直接从图根点测定界址点。GPS网各边比常规网边长变化幅度大且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因此,各级网可视需要分期布设,也可一次性混合布设到需要的密度。地籍碎部测量和土地勘测定界(含界址点放样)工作中,主要是测定地块(宗地)的位置、形状、数量等重要的数据。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碎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m。在进行土地征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相关规程规定测定或放样界址点坐标的精度为: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及界址线与邻近地物或邻近界线的距离中误差不超过±10cm。因此,利用RTK 测量模式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
实时动态定位(RTK)
技术的应用实时动态GPS测量是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的的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发送给用地观测站,在用户观测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RTK 是指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它是GPS定位发展到现在最新的技术,RTK实时处理能达到厘米级精度(12cm±2ppXD),完全满足建设用地勘测界址点坐标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及界址线与邻近地物或邻近界线的距离中误差不超过10cm 的精度要求。
结束语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GPS将在土地测绘中应用更为广泛,GPS技术将在土地测绘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